(長龍時谷試驗田生長情況)
在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長龍時谷水稻以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作為制作白粿的優(yōu)質原料而備受矚目。然而,這一珍稀水稻品種正面臨著遺傳資源流失的風險,僅有少數農民通過傳統(tǒng)選穗留種的方式艱難維持其血脈。為有效保護并合理利用這一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我縣自2022年起,在省種業(yè)管理處關于“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支持下,啟動長龍時谷水稻的種質資源保護與品種提純復壯擴繁及矮化栽培試驗。
面對我縣臺風頻發(fā)的自然條件,長龍時谷水稻的高稈特性成為影響其穩(wěn)定生產的一大挑戰(zhàn)。高稈不僅加劇水稻倒伏的風險、收割的難度,還影響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和經濟效益。為此,農技專家們集思廣益,精心設計并實施品種矮化試驗方案,力求在保持品種優(yōu)良特性的同時,解決其易倒伏的問題。
9月19日,縣種子服務站攜手長龍鎮(zhèn)綜合技術保障中心及試驗實施單位,對長龍時谷水稻的矮化栽培試驗進行現場考察。經過三年的精心培育與科學試驗,該試驗不僅成功體現了長龍時谷水稻的更多特征特性及增產潛力,還篩選出了與其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尤為重要的是,在品種矮化種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對進一步探索矮化抗倒伏能力提供新思路,為長龍時谷水稻的規(guī)模化種植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農技人員察看長龍時谷植株莖桿情況)
下一步,我縣將繼續(xù)深化長龍時谷水稻的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持續(xù)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及矮化栽培試驗,進一步挖掘其增產潛力和市場價值。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科學的探索,定能為種業(yè)振興貢獻更多的“連江力量”,保護好每一份珍貴的特色種質資源,助力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